氹仔怎么读(氹仔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5]四、从方言地名看地方地貌特征在台湾地名中,有许多带有通名、崁、坑、墘等字的地名


原创 牛汝辰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我国幅员广大,方言复杂。作为语言词汇一部分的地名,同样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从方言地名,我们就可以看到地方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许多特点。方言地名像一个万花筒,从中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世界。目前社会上关于“六安”的“六”(lù,liù)读音的争论,就与方言读音有关。


所谓方言地名学就是通过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区的方言地名(方言字形、方言读音和方言语义)来研究方言分布、读音、语义及其与地名关系的学问。方言地名学及各个语言地名学等属于语言地名学的分支。我国汉族人口较多,汉语方言演变比较复杂。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汉语方言地名学


一、常见方言地名字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辽阔山区里散居着数百万计的说客家话的汉族居民,由于客家人在这里长期定居,产生了许多方言地名。例如:居民地通名,多用坊、屋、庄、家、寨、畲。如王坊、卜屋、林家庄、黄家、石壁寨、葛畲等。山地通名多用山东、岑、岌、峎、龙、垇、阝甲、洞、坜、迳、窠、窝、岩、障。如向阳山东、草鞋岑、十字岌、石子峎、背头龙、麻公垇、乌泥阝甲、马洋洞、下坜、黄坭迳、帽子窠、老君窝、朱子岩、石门障等。水体通名多用水、坑、溪、源、潭、湾、濯、磜、崆、渡、湖洋。如山折水、鲜水坑、浑水溪、大水湶、九江潭、勾刀湾、濯田、白水磜、埪头、水西渡、湖洋冇等。地段通名多用坪、塅、垅、场、坝、地、塘、丘、墘、坎、排、盂、洋、断。如小坪、千斤塅、黄泥垅、大屋场、宫庄坝、六十地、癞痢塘、田螺坵、东墘、天灯坎、高排、黄连盂、西家洋、断子下等。[1]


而福建的地名通名也有特点,常见的山名多用山东、嵊、嶂(见于闽南)、尖、、寨、崙、岩(见于闽南)、岬(见于闽北)、峤(见于闽东)。房屋名厝(见于闽方言区)、屋(见于客家方言区)。亭名,多用寮(见于闽南)、厂(见于闽北)。池塘名多用窟、堀、潭(见于闽南)、塘(见于闽北)。河滩名多用浦、涂、芸(见于闽东)、坪(见于闽北)。河湾名多用澳、港、角(见于闽方言区)。瀑布名多用于漈、磜(见于闽方言区)。水渠名多用圳(见于闽方言区)。[2]


专名中的方言词各地都有,例如:福建有鸡角石,“鸡角”指公鸡,永春的石鼓,即“石头”,吾旗岭的吾旗即“蚂蟥”,金门的料罗湾的料罗指喽啰,妈祖宫的“妈祖”指女神,浦城的天萝坞的“天萝”,指丝瓜,茶梨湾的“茶梨”指一种油菜,建阳的椮元岭的“椮元”指栗子,土回瑶指瓷窑,福清的竹厝的“竹”指晒衣竹竿,骹带苍的“骹带”指裹脚布,龙海的斗门头的“斗门”指小水闸,鱼山咀的“鱼”指鲤鱼,南安的十六柱的“柱”,指宗教的分支,鹅角髻指公鹅冠,福州的硋埕里的“硋埕”指瓷场,婆奶弄的“婆奶”指保姆,鲞桸弄的“鲞桸”指鲎鱼壳做的水勺,江墘社的“江墘”指江边,泉州的涂虱巷的“涂虱”指带刺的泥鳅,破柴巷的“破柴”指劈柴火。[2]


汉语方言地名学


二、从方言地名看社会生活特征


各个方言区都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这些特殊方言词的产生是由于地方社会的生活特点决定的。例如福建有许多带有硋、硘的地名,这硋、硘与陶瓷有关,反映了古代福建陶瓷业的发达。在韩江三角洲的潮州方言区,以“厝”命名的地名特别多,主要是自然村,如刘厝、王厝、李厝、朱厝寨、纪厝围、黄厝尾等五六十条。在闽南地区,带“厝”字的地名也有近百条。“厝”即“房屋”之意。“厝”《说文》指的是“厉石”,即磨刀石;“厝”字地名又主要分布在多石的闽南丘陵地区,至今当地还多以石筑屋。“厝”字地名可能就反映了古代居住条件,即以石筑屋。


又如在平潭县地名中有“石扈”,意为用石头垒起成围墙状,是一种涨潮时鱼和水进到里面,落潮时鱼关在里面的捕捞鱼建筑物,还有“绛”“纟孟”“木企桁”等,这些地名字都指渔业上的作业用具,“纟孟”意为网,“木企桁”指用竹(或木棍)架在海上供一个足球门似的定置网。[3]从带有这些方言的地名字也可以知道这里从事渔业活动。


在潮州方言地区的海丰、陆丰一带多用“寮”,在汕头地区分县地图上,可以看到许多以“寮”命名的地名。如塘边寮、边寮、港寮、雷公寮、下寮尾、大厝寮、新寮姚、客寮、枫树寮、桶寮、观飞寮、西寮、紫坑寮。“寮”意为“草棚”“木板棚”以及用瓦片盖顶而不一定有围墙的棚子,这反映了古代居民的居住条件。


三、从方言地名看地方水文特征


“涌”“滘”“氹”“圳”都是广东方言地名常用字,这些方言地名反映了地方水文特征。涌(读chong,冲),是广东地名中常见的方言字。广州、佛山、南海、番禺、三水、中山、东莞、斗门、顺德一带,在西、北和东三江下游出海口,水网密布,河汊纵横,水乡处处,人称“鱼米之乡”,那阡陌纵横的小河汊,当地群众称为“涌”。在地图上带涌的地名很多,真可谓琳琅满目,河汊有多少,它就有多少。较著名的广州地名有东豪涌、司马涌、柳波涌、西关涌、大涌口、新河浦涌、台涌、罗涌村、文冲涌、花地涌、五仙涌、小龙涌等。通过“涌”字地名,就可以知道这里有河汊分布。[4]


滘(读jiao,叫),河道的分支,两条以上小涌交汇的地方,也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通用的广州方言地名的常用字,指水相通处。以前的字书没有这个“滘”字,据清初学者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一书解释,“滘”是指“水相通处也”,是广东特有的广州方言地名用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分支的河道,多用以地名,如道滘,双滘墟(都在广东)。”《中华大辞典》说:“滘,音叫啸韵,地名。《茶香室三钞》英吉利入城始末所载地名,有大黄滘,鸡鸭滘。粤之俗字。”在广州、佛山地区一带,就会发现许多带“滘”的地名,如迭滘、沙滘、道滘、滘口、茶滘、思贤滘等。据考,凡带“滘”字的地方,多是处于小涌汇入在河的地方,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开阔,有如小小的三角洲。


氹(读dang,当),氹也写作凼、乪,而氹较通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有一种较池塘小的积水洼,水坑或小坑,广州话叫“氹”。广州有淘沙氹、纸氹巷,澳门有氹仔,南海有澳边氹、氹浪村,佛山市也有个淘沙氹。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形图上,还有许多带有“氹”的地名。


圳(读zhen,甽),“圳”在广东,福建和浙江有不同的读法,在广东“圳”读“俊”。据《中华大字典》:“圳,子鸩切音浸沁韵,粤人以通水之道为圳。”圳多用作地名,如广东经济特区——深圳市的圳。圳系田畔小水,或是小溪、河溪,当地群众称为水圳。深圳市是我国重要出入口岸,深圳因本市与九龙、新界间有一条颇深的小河得名。圳在广东用得较多,如三圳、梅圳、圳口村等。在福建地名中,圳字用的也不少,如华安有中圳,沙县有圳后,浦城有圳边,龙海有圳头、圳边、圳子尾,三明有圳头墘,永春有圳古,长泰有圳古头,漳浦有圳口,永定有圳下等。[5]


汉语方言地名学


四、从方言地名看地方地貌特征


在台湾地名中,有许多带有通名、崁、坑、墘等字的地名。指小丘,地形较附近平原略高;在多洪水汛滥的平原上,这些小丘的价值是很高的,常被选作村落的地点。台湾各地以为名的至少有110个;其中以字起首的50个,以字收尾的46个。还有一些将字夹在中间的。以字起头的有7个子顶、6个子,还有背、沙、青草崙等。


崁或作坎,近似阶台或山崖,多分布于河岸或溪谷中。在台湾地名中,至少有80个带“崁”的地名,以崁字起首的有49个,其中有13个崁顶,10个崁脚,9个崁头,8个崁子脚和4个崁下。


坑为山地或丘陵区的小坳谷,中有流水,本省人称为坑沟。在台湾地名中,用到坑字的有262个,多数以坑字收尾,如大坑、中坑、小坑、下坑、粗坑、沙坑、竹坑、乾坑、深坑、后坑、老坑、南坑、直坑、北山坑、三叉坑等。以坑字起首的有38个,其中有8个坑口,6个坑内,5个坑子内以及3个坑头,坑底和坑子口。村口台地四周,有许多小溪辐射外流,形成许多小溪谷,故以坑为名的多。据二万五千分之一与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加以统计分析,每3个地名之中便有一个以坑为名的。


墘为岸边之地,其地形亦稍高仰。或在溪边,或在港边,或在海边,或在潭边。因此,台湾有许多溪墘、溪子墘、港墘、港子墘、沟子墘、潭子墘、海墘、埤子墘、埔子墘、湳墘乃至车路墘等地名。[6]


埔为闽粤地区常见的通用名字。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的一个统计资料,福建省带埔字地名有1115处,广东省有1478处。“埔”字在闽方言里,指大片的平地。其本字应当是先秦的面积度量单位“夫”。《汉书·食货志》在追述周代井田制时说:“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百亩称为夫,当然是大片平地了。在粤方言区,黄埔的“埔”读布。《集韵》里有个地名专用字与此音相符:“氵布,博故切,地名,周世宗遣将破贼于东氵布洲。”从字形看,氵布从水、义是洲名,正是水边通名。黄埔也是水滨的地名。[7]


墩在闽方言区指“平地有堆”。在武夷山区的崇安县有47处带墩字的地名,如洋墩、乌墩。在莆仙方言区,墩读“坨”,据说坨是墩的习惯写法,莆田市境内有99处带坨字的地名。


在山西运城盆地多有带“卓”字的地名,如临猗县有卓里、奕家卓、胡家卓、冯家卓、卓儿、景家卓、吴家卓、韩家卓;运城市有麻家卓、滕卓、景家卓、燕家卓等。“卓”意为卓然而立,平地突兀。


山西东南部的黎城县及其毗邻的平顺、潞城、襄垣、武乡等县,晋中的左权县,居民地名称中多带“峧”字地名。如寺峪峧、水峧、白寺峧、老金峧、香炉峧、前峧、后峧、鸽子峧、上孔家峧、下孙家峧等约30处。平顺县、左权县各有约20处带峧字地名。“峧”为山西方言用字。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流水冲刷切割较剧,黄河在秦晋峡谷中蜿蜒奔流,山地高原和盆地周围,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地名除具黄土高原地名多塬(坦、原)、桥、峁、沟、窑、坪等外,河流交汇处居民地名称多带“交”“会”等字。如忻县、离石区、柳林县都有三交,还有交口县,离石、灵石、永和、乡宁等县都有交口,另外还有交城、古交、大交、交漳、东交、龙交、泗交等地名。吕桥地区多带“会”字,如兴县有贺家会、东会,临县有蔡家会、桥家会、刘家会等30余处。[8]


在陕北黄土地区,有许多反映当地地貌的方言地名。如反映正向地貌的小山包称为疙瘩、圪达、疙瘩,如双疙瘩、槐疙瘩、秦家圪达、庙梁疙瘩。反映负向地貌的山顶上较洼的地方称为圪凹,如高家凹;三面环山的短沟附近的地方叫圪凹,如雷家圪;悬崖下叫“石磕”,如大石磕。反映坡坎地貌的较陡的坡称之为坬(wa),如曹家坬、阳家坬;一边是山、一边是沟的狭长地带称为砭(bian),如扬砭、椿树砭,较缓的坡地称作塌(ta),如麻家塌、核桃树塌等。反映有窑洞的地方叫“印子”,如刘家印子。[9]


参考文献


[1]池粤松.漫谈客家话地名[J].地名,1982(2).

[2]李如龙.试论地名的分类[J].地名,1982(2).

[3]李如龙.要正确处理方言和方言字[J].地名,1981(3).

[4]牛汝辰.中国水名词典[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

[5]陈栋康.闽粤方言地名的研究[Z].油印稿,1982.

[6]陈正详.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5:222.

[7]李如龙.地名中的同字异素和同素异字[J].中国语文天地,1986(4).

[8]梁鼎豫.山西地名用字的区域特色[J].地名知识,1981(1).

[9]刘家信.陕北黄土地貌特征在地名上的反映[J].地名知识,1981(4-5).


敬请关注

关键词: 地名 方言 地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氹仔怎么读(氹仔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文档下载: PDF DOC TXT